極目新聞記者 高偉
通訊員 周志勇
“從無人機自主巡檢app下載航線飛行任務,選擇輸電線路,無人機自主飛行,完成拍照和圖片回傳。”7月27日上午9時,運用無人機開展高溫巡線測溫的湖北荊州輸電運檢分公司運檢一班班長吳承洪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輸電全景智慧監控平臺自動識別現場圖片,生動巡查報表,極大地提升了巡線效率和精準度。
今年以來,荊州輸電運檢分公司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發展,通過開發應用輸電全景智慧監控平臺,運用無人機、可視化在線監測設備,推動輸電線路巡檢由傳統人工巡檢向智慧數字巡檢轉型,打造“集中監控+立體巡檢”的輸電運檢新模式。
無人機取代“鐵腳板”,精準識別線路缺陷
“過去,在地面無法識別判斷線路缺陷或故障時,需要人工登塔逐塔檢查,安全風險大,檢查效率低。”吳承洪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位于湖泊、山嶺、密林等復雜地形的桿塔,望山跑死馬,人工巡線苦不堪言。
而當時的輸電線路巡查全靠巡線人員一雙腳,跋山涉水,一步步行走,沒有一副“鐵腳板”,難以勝任艱辛繁重的巡線工作。2015年,荊州輸電運檢分公司探索實施無人機巡線,購買了4架多旋翼無人機,3名優秀青年員工獲得無人機飛行資格證書。
無人機的推廣應用,解決了人工巡查遇到的困境和難題,減輕了勞動強度。
“無人機飛拍線路桿塔,僅需5分鐘便完成整基桿塔的金具、通道、導地線檢查,特別是在視距范圍內,便可從公路邊起飛,不用再翻山越嶺到桿塔下,無人機巡檢比人工巡檢快多了。”輸電運檢分公司無人機飛手熊立介紹,無人機巡檢能準確檢查導地線斷股、金具松脫及銷子缺失、耐張線夾松動等肉眼難以發現的缺陷。
如今,無人機巡檢從過去的手動飛行變成自主化航線飛行,從過去的無人機巡檢班延伸至所有輸電線路巡檢班,從過去的人工識別圖片、統計報表到平臺自動識別和生成報表,從最初的拍照、噴火、喊話功能到激光測距、紅外測溫、三維點云等功能,無人機巡檢的應用范圍、效率、精度、功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號桿塔左相大號側耐張線夾接點溫度為102℃,導線溫度為36℃。”7月26日,氣溫35℃,輸電運檢分公司無人機巡檢班在潛江市五七鎮利用無人機巡查110千伏許章線,無人機班副班長蔡熠同時在輸電全景智慧監控中心,可以在監控大屏上清楚地看到無人機同步傳輸的圖像,知曉線路和桿塔運行狀況。
在荊州區城鄉結合部外力破壞易發區,220千伏江居一回輸電線路共有62基桿塔,線路長度21.013公里。此前,這里采取人工巡線,年巡視人工72人/天;如今,無人機巡線年巡視人工13人/天,人工投入減少81.94%。以前運維人員巡視時間每月高達14天,現在每月僅3天,巡視時間節省了78.57%,運檢人員將更多精力用于防外破、清通道等工作。
“入伏以來,分公司共巡查219條輸電線路,其中無人機巡檢48條線路,發現216個缺陷,占缺陷發現總數的82%。”湖北荊州輸電運檢分公司負責人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電力巡檢無人機依據“航線規劃——自主巡檢——飛行監控——數據整理”的全流程管理模式,按設定路線開展精細化巡檢作業,通過搭載的高清攝像頭,多角度、近距離地巡檢輸電線路走廊、桿塔本體,大到絕緣子,小到金具、厘米級的可視精度,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逃不過巡檢無人機的“慧眼”。
在線監測取代專人蹲守,實時監控線路狀況
“各縣市運維管理的輸電線路集中上劃后,輸電線路運維管理工作量加大,出現人手不足、運維成本猛增等問題。”輸電運檢分公司在線監測班班長王立潔緊蹙眉頭回憶當時的困境,“必須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解決運維管理問題。”
2014年10月,輸電運檢分公司成立了湖北省首座輸電線路監控中心,組建一支“鐵娘子”運維隊伍,負責輸電線路在線監測工作。
“當初設計制作外破智能視頻裝置時,遇到產品采購價格太高,不利于大面積使用;軟件功能單一,與實際工作不相符;硬件不穩定,后期維護成本高等困難和問題。”負責研發外破智能視頻裝置的王立潔說,為降低采購成本,他在淘寶網購買配套設備的電線、小配件、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電池等等,自行設計在線監控設備安裝支架,調試接通在線監控整套設備。
根據輸電線路防外力破壞技術防控需求,王立潔帶領班員自主設計了操作界面簡潔,具有限位、喊話、報警、偵測、宣傳等功能的在線監測軟件,可提供外力破壞點警告、威懾、宣傳、實時偵測等服務。
在外破智能視頻裝置安裝環節,王立潔和班員們自主研發適應不同塔型的安裝支架,設計能采用風光互補模式的在線監控設備,將光能、風能給蓄電池互補充電,在無風無光的情況下能連續供電7個晝夜。
外破智能視頻監控裝置就是輸電線路的“千里眼”,可對千里外的施工現場進行“監控、警示、宣傳、巡查、取證”等工作,實現輸電線路24小時不間斷監控。
“我們自主研發一臺在線監控設備僅需2萬元,而在市場上購置一臺在線監控設備需花6-8萬元。”王立潔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安裝使用從市場購買的一臺在線監控設備,一個月的流量費用3000-4000元;而安裝使用團隊自行研發的監控設備,一個月的流量費用僅需需200元左右。
王立潔介紹,以往電力設施防外力破壞安排人員蹲守每人每天至少150元工資,加上運維人員的往返路費、通訊費、生活費等開支,按30個外力破壞點計算,全年需支出180萬余元,而在線監控每個點每月僅需100元流量費,加上監控設備的日常運維費,每年開支約10萬余元。
去年8月,輸電運檢分公司建成輸電全景智慧監控平臺,實現信息融合共享、全網線路多維可視展現,破解了原先數據孤立、功能分散等問題,并將輸電通道遠程智能告警與外破隱患現場網格處置等業務有機關聯,做到重要外破隱患點全覆蓋,實現“集中監控+立體巡檢”的輸電運檢新模式。
“值班人員根據系統信息和現場信息決策判斷,通過平臺向各班組發布指令。”該公司技術室負責人吳昊天說,今年以來,輸電運檢分公司查找故障平均耗時比過去縮短30分鐘以上,故障判斷準確率100%。
“有一條巡視工單,請及時處理……”7月27日,輸電運檢一班班員李新俊手機巡檢APP收到任務通知,馬上趕往現場。原來,巡檢APP聯通平臺與手機終端,具備現場作業派單、數據同步錄入等功能。
“如今,輸電全景智慧監控平臺不僅能對輸電線路進行7x24小時全天候監測,還能從線路入侵、導線異動、桿塔狀態、氣象災害等維度提供輸電線路異常情況自主預警、識別、上報,極大地解決人工巡檢效率低、誤判率高等問題。”輸電運檢分公司負責人劉新斌欣慰地說,平臺提供了一種輕量化、智能化的輸電線路巡檢、運維新模式。
輸電運檢分公司負責人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如今輸電線路缺陷和隱患錄入效率提升70%,影像資料采集效率提升3倍,單次隱患處置時間縮短3小時,故障查找時間平均縮短40小時,年平均縮短一線工作人員作業時間500余小時。(圖片由通訊員周志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