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植保無人機本質上是在解決農業無人化的問題,為農戶提供完善的生產解決方案,包括農業無人機與無人車的空地配合、物聯設備的共享平臺以及農場生產的管理系統,只要會種一畝地,就能管理好一萬畝地,在更少的勞動力和資金成本下優化和提升種植產出。
作為新時代農業一個重要的守護者——植保無人機,其技術探索、市場前景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植保無人機是當前農業領域當之無愧的新寵裝備。其具備高效、便捷、精準、環保等諸多優勢,且一般以小型為主,操作簡單、攜帶便捷、應用成本低,適用于多種地形和地塊,近年來受到了來自政府、行業及農戶的多方認可與青睞。
為什么要大力發展植保無人機
農村勞動力迅速衰減,人力成本日益增加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擁有18億畝基本農田,每年需要大量的農業植保作業;我國每年農藥中毒人數有10萬之眾,致死率約20%。農藥殘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數至今尚無官方統計,想必更是一個驚人數字。與此同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逐漸稀缺,農村包圍城市,城市主要勞動力來自于農村,造成農村勞動力迅速衰減。人力成本日益增加;由于農藥對人體傷害較大,年輕人不愿意進行農藥噴灑。因此,植保無人機應運而生。
截至2019年,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已經突破5.5萬架,無人機植保面積也超過8.5億畝次,在疫情、春耕、5G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在2020年特殊大環境下,植保無人機再度迎來爆發,植保無人機保有量預計已達11萬臺,作業面積10億畝次。不管是無人機數量、種類還是應用、市場都實現跨越式發展。
曾有專家預測,進入2021年,隨著技術、政策、市場等的進一步利好,我國植保無人機還將邁入高速增長階段。
2019和2020年,我國植保無人機利好政策不斷出臺,購機補貼明顯增加,再加上行業洗牌加劇、配套技術持續突破,使得產業鏈發展趨于完善,發展熱度也完全被帶起。這些無疑為2021年的植保無人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進入2021年,行業更多機遇也是加速凸顯。例如,疫情帶來的影響就未曾完全消失,無人化作業需求和糧食安全帶來的挑戰依然存在,這將持續推動植保無人機的發展與應用。在此情況下,可以預見今年植保無人機應用將再創新高。
2021年三大發展變化
2021年我國5G商用也將邁入新階段,人工智能等發展也將再迎突破,各種配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也給植保無人機發展帶來利好。截至目前,我國5G基站建設已經達成目標,2021年5G應用將迎深化,屆時無人機性能將獲升級。
當然,在前兩年政策補貼持續利好的情況下,如今行業企業對于植保無人機的關注度已經越來越高,2020年植保無人機相關融資事件便不少,同時跨界而來的企業也較多。在此情況下,2021年有望延續行業火熱態勢,市場前景可期。
1行業上下游發展動態
品牌格局演繹二八法則
2016年時,國內市場擁有大小規模的生產企業200余家,目前經過5年的洗禮,大部分已經消失或轉型。植保無人機行業生動演繹了二八法則,排名前兩位的企業占據了市場容量的80%。
植保無人機補貼政策
經過2017年的試點,目前全國各主要農業省份除遼寧、河北、山西、海南等省份外都已將植保無人機納入補貼范圍,但補貼的政策和要求有一定差異,15L以上機型補貼金額從1萬元至2.5萬元不等。
補貼政策目前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各省補貼政策不一,企業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去申請與產品適應;
2.重點農業省份如黑龍江、新疆購機人員獲得補貼的難度依然較高。
2從業人員變化
我國整體農業從業人員專業性不強、文化層次不高是普遍性問題,在飛防領域也同樣存在。同時,因為早期飛防植保從業人員普遍缺乏農業背景,所以專業性不強的問題更為明顯,但是一個好的趨勢是,隨著市場發展趨于成熟以及價格逐步下降,飛防植保涉農人員比例已經快速上升。
同時,部分植保隊也成功轉型農技服務公司,真正扎根農業。人員專業性問題需要行業協會、設備生產企業、農藥生產企業、相關經營企業共同開展賦能培訓,值得肯定的是大疆農業聯合慧飛培訓、先正達自2018年以來,已經累計開展安全用藥培訓3.7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植保無人機從業人員特性有三個方面的變化:
1.從業人員年齡在上升;
2.文化水平在下降;
3.農業屬性人員大幅增加。
3深刻影響農藥行業
隨著飛防植保作業比例的增加,大量的藥劑不再是由農戶進行施藥,而是由植保隊或者農業服務公司操作進行。
這對整個農藥生產領域產生了多個重要影響:
1.農藥生產企業開始主動研發更適應于飛防的水基化劑型;
2.農資商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飛防,由以前只負責農藥銷售轉變到直接施藥到農田,通過這種方式提升競爭力和提升用戶粘性。
2021年仍面臨四方面挑戰
不過,2021年植保無人機雖然機遇不斷,也具備爆發的良好基礎,但同樣一直以來的一些問題也還是存在。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那么2021年植保無人機的發展依然會受到限制。當前,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四方面:
1標準規范的缺失
植保無人機由于處于發展的早期,在國家標準、行業規范、作業標準等方面存在諸多空白,導致一些低端、劣質產品盛行,價格戰亂象出現,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損害了行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因此急需完善。
2綜合成本的高昂
現階段,植保無人機價格動輒上萬、有的甚至上十萬,很多普通農戶很難用的起,再加上配套服務、維護維修費用也不菲,這導致了植保無人機滲透率的低下。目前,雖然在大疆帶動下價格有所下降,但還是不夠。
3產品通用的不足
眼下,植保無人機主要作業區域基本在東北、新疆及華北等地區,地形地勢較為平坦,作業才取得不錯效果。而我國地形地勢復雜多樣,還有廣大地區因地形因素而無法應用無人機,這要求加速通用產品的研發。
4專業人才的匱乏
植保無人機作為新式農機,對于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和專業素養極高,普通農戶很難自行操控,這就要求專門的人才來作為支撐。但目前,我國不僅專業飛手較為匱乏,服務維修人才也比較欠缺,急需加速培養。